《諸葛忠武侯文集》張澍

張澍(1776~1847), 清代著名文獻學家, 字百瀹, 又字壽穀、時霖等, 號介侯、鳩民、介白, 涼州府武威縣(今武威市)人。年猶未弱冠, 於乾隆五十九年(1794)中鄉榜, 嘉慶四年(1799)進士, 入翰林院庶起士充實錄館纂修, 未幾引疾歸。後起任貴州玉屏、四川屏山等知縣。丁父憂, 再起為江西、永新知縣, 署臨江通判, 改江西瀘溪縣令, 以緩漕免職。所學長於考證輿地, 以及姓氏譜牒。其《五涼舊聞》, 則專紀鄉邦故實。補輯《漢皇德傳》、《魏周生烈子》以下關隴著述10餘種。藏書處二酉堂”, 所搜集地方文獻為多。道光元年(1821)刊刻《二酉堂叢書》, 收書36, 其中21種集錄唐代以前涼州地區(今甘肅、寧夏等地)文人著作, 其中《三輔決錄》、《三秦記》、《三輔舊事》、《三輔故事》、《涼州記》、《西河舊事》、《沙州記》、《張太常集》、《李尚書詩集》等是研究關隴和河西走廊的珍貴史料。著述宏富, 有《續黔書》、《蜀典》自定。別有《詩小序翼》、《三古人苑》、《三輔故事》、《五涼舊聞》、《黔中紀聞》、《十三州志》、《秦音》, 《養素堂詩集》、《養素堂文集》等數十種, 未刊者多。

張澍年幼喪母, 在秀才父親的教導下讀書, 後來師從名師劉作垣, 進步頗快。19歲中舉人, 24歲中進士, 選翰林院庶起士, 兩年後出任貴州省玉屏縣知縣。其後先後代理遵義縣知縣, 代理廣順州(今貴州長順縣)知州, 四川省屏山縣知縣, 代理興文、大足、銅梁、南溪知縣, 江西省永新縣知縣, 代理臨江府(今江西省清江縣西臨江鎮)通判, 滬溪縣(今江西省資溪縣)知縣。張澍性格剛直不阿, 工作一絲不苟, 在公文中與上級爭辯是非, 因而得罪了不少上級, 在仕途中並不順利。正如其好友所評論的, "以子之精心果力, 著書當可傳;以子之直氣嚴情, 筮仕實不合。"在小官任上, 其治國、平天下的 遠大抱負難以實現。1830, 張澍引疾辭職, 結束了仕宦生涯, 1832年回到西安, 客居城內和樂巷, 從此進一步從事學術研究, 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, 成為在全國頗具影響力的學者。後來患眼疾, 最終失明。《清史稿·文苑列傳》有傳。

張澍一生著述甚豐, 已刊印的有《姓氏尋源》、《姓氏辯誤》、《西夏姓氏錄》、《續黔書》、《蜀典》、《大足縣誌》、《養素堂文集》、《養素堂詩集》、《二酉堂叢書》、《諸葛忠武侯文集》、《涼州府志備考》等;未刊印的著作主要有《詩小序翼》、《元史姓氏錄》、《帝王世紀》輯本、《續敦煌實錄)、《鵲野詩微》、《文字指歸》、《韻學一得》、《小學識別》、《疊字譜》、《天文管窺》、《消夏錄》等。張謝的輯佚工作, 所輯一般是後世佚失的古代關隴地區學者的有影響的著作。其《二酉堂叢書》, 現在國內各大圖書館都有收藏, 大半收錄的是甘肅籍的作者。

《諸葛亮集》內容

《諸葛亮集》為段熙仲、聞旭初據清人張澍所撰《諸葛忠武侯文集》整理點校而成。全書共十一卷, 包括文集四卷、附錄二卷、故事五卷。文集是諸葛亮個人的著作。附錄, 卷一是三國時人的文字, 其中有蜀主策諸葛亮的詔書、他人與諸葛亮的書信等, 差不多都是從《三國志》中輯出來的;卷二是後人所作關於諸葛亮的論、贊、碑、銘。故事輯集各書中的有關材料, 分列諸葛亮的家世、遺事、用人、製作、遺跡五門。

在《三國志》本傳中載有《諸葛氏集目錄》, 共二十四篇, 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, 為陳壽整理編輯, 內容包括諸葛亮的文章、兵書、奏摺等。而後人所編集, 以清人張澍輯本《諸葛忠武侯文集》較為完備, 集合了歷史上很多有關諸葛亮的著述、後世人的評論及散佚的內容, 甚至有部份是不見於史實及帶有神話色彩的故事, 盡皆收錄。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:《前出師表》、《後出師表》(或云後篇系後人托諸葛之名偽作)、《隆中對》等。諸葛亮一生, 戎馬倥傯, 統軍征戰, 運籌帷幄, 神機妙算, 為蜀漢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。同時他非常精通古代兵法, 加上自己豐富的戰爭經驗, 編著過多種兵書, 但大多已經失傳。《便宜十六策》是他留世的少數作品之一。但是, 《三國志》作者陳壽在收錄諸葛亮兵書時不見此書, 因此後代許多人認為, 《便宜十六策》很可能是南北朝時期有人假託諸葛亮之名而作的。但是, 陳壽在收集《諸葛亮集》時有這樣的話:輒刪除復查, 隨類相從”, 因此也可能《便宜十六策》是陳壽所選的諸葛亮兵法二十四篇之外的作品。《便宜十六策》在《隋書·經籍志》中有收錄, 此後的許多兵法類書都收有此策《便宜十六策》中, 諸葛亮主要論述治國治軍之道, 全文分為十六個部分, 分別論述治理國家的十六個方面, 所以稱十六策”, 共約六千字。

諸葛亮認為, 治理一個國家就象治理一個家庭一樣, 必須首先樹立國家的根本。而軍隊是所以存國家安社稷的大計, 是一個國家的根本, 因此國家要把治軍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上。他強調用兵不可妄動”, 用兵之前, 一定要有充分的準備和計畫。用兵之道, 先定其謀, 然後乃施其事”, 如果將無思慮, 士無氣勢, ……雖有百萬之眾, 而敵不懼矣。對於君臣之間的關係, 諸葛亮認為關鍵就在於上下和順, “君以禮使臣, 臣以忠事君。君主要廣采眾議, 採納微言, 明辨是非, 要做到親賢臣, 遠小人。那樣的話, 臣下就能對君忠心不二。諸葛亮還非常重視舉用賢能, 認為治國之道, 務在舉賢”, “舉直措諸枉, 其國乃安。同時要善於發現賢才, 在選拔人材時, 必須要到卑微的隱處去尋找, 因為這些地方有眾多的懷才不遇的人。對於賞罰, 諸葛亮認為, 主持國政的人, 如果想要政治清明, 那麼一定要做到賞罰公正。賞以興功, 罰以禁奸, 賞不可不平, 罰不可不均”, “賞不可虛施, 罰不可妄加”, “ 賞賜不避怨仇, ……誅罰不避親戚”, 做到了賞罰沒有偏私, 那麼就能王道蕩蕩。諸葛亮還說, 一國之君, 一軍之將, 都要以身作則, 為臣下為士兵做出良好的榜樣。另外行軍處事必須要深謀遠慮, 他所說 人無遠慮, 必有近憂”, 實在是千古不破的至理名言。

另外, 《將苑》又稱《心書》, 是中國古代一部專門討論為將之道的軍事著作。宋代稱將苑, 而明代始稱《心書》, 但無論《將苑》還是《心書》, 既不見陳壽之目, 亦不見隋唐史志, 而始見於宋《遂初堂書目》, 題《諸葛亮將苑》。明人編諸葛亮集時才收入其中。所以姚繼恒《古今偽書考》及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》皆判斷其為偽書。顧實在《重考古今偽書考》中進一步說;《蜀志·諸葛亮傳》詳列著作于後, 初無是書之名, 隋唐諸《志》, 宋人書目亦俱不載之, 故是書最為晚出。自《兵權》以紇《北狄》, 凡五十篇, 篇幅均不甚長, 即可知其窘於才矣。

《將苑》最早見於宋尤袤《遂初堂書目》, 題作《諸葛亮將苑》, 明代編的諸葛亮文集中也予以收錄。清姚際恒《古今偽書考》和紀昀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》認為是後人偽託之作。從書中內容大多采自兵、史諸書和隋、唐不同著錄來推斷, 不象諸葛亮親著, 但其中許多思想與諸葛亮的軍事思想相一致。

《將苑》又稱《諸葛亮將苑》、《武侯將苑》、《心書》、《武侯心書》、《新書》、《武侯新書》等。此書宋代稱《將苑》, 明代始改稱《心書》, 如《經籍志》;或《新書》, 如陶宗儀《說郛》;也有稱《將苑》的, 如《百川書志》。《漢魏叢書》雖於書名題作《心書》, 而篇章標題中間有《新書》字樣。現存版本中, 這幾種稱謂都有, 核其內容, 雖有所差別, 但基本上是一致的, 是同書異名。

《諸葛亮集》是了解諸葛亮事蹟的寶貴材料, 其經歷千多年來不同人的加注及修正, 以致當中包覽一些已散佚的史籍及零碎的地方資料, 當然其中也有一些後世人穿鑿之處, 或者假托於諸葛亮的篇幅, 所以《諸葛亮集》是一本故事書更甚於是一本歷史書。